大温公交系统升级! 多语服务上线, 支持300多种语言!
对于很多第一次来加拿大探亲或定居的长辈来说,语言不通一直是他们出门的最大障碍之一。不会讲英文、不熟悉交通系统、不敢主动求助……这些问题在大温哥华地区的公共交通中并不罕见。https://mmbiz.qlogo.cn/sz_mmbiz_jpg/RJs1TTVZHDxagibePKdNGWx6ZkuliaFKpE6z5dg7h7bxicmExMN9M0bRLmwb2QyBZJDH4qJBwycnscugQtzezRPKA/640?wx_fmt=jpeg&from=appmsg&randomid=6oig34ao
TransLink解决语言障碍难题为了回应这一现实,TransLink 近日推出一项贴心的新措施——为一线员工配发语言徽章(language buttons)。
这些徽章上印有醒目的“Hello”字样,并标示员工所能使用的语言,包括中文、西班牙语、旁遮普语、塔加拉语,甚至还有美国手语(ASL)。
目前,已有超过150名天车服务员和车站员工开始佩戴这些徽章,未来还将扩展至更多岗位,包括公交车司机。这意味着,乘客在遇到困难时,可以更容易地识别出能与自己沟通的工作人员,大大降低了因语言问题带来的焦虑和无助。
TransLink 执行长 Kevin Quinn 在声明中指出:“当你不会说当地语言时,要主动求助真的很不容易。我们希望这些语言徽章能让乘客感受到尊重与欢迎,同时改善整体搭乘体验。”
这项举措不仅仅是方便华人社区,更是一种对大温地区文化多样性的认可。作为一个长期欢迎全球新移民、游客和留学生的地区,公共服务机构的语言包容性显得尤为重要。
https://mmbiz.qlogo.cn/sz_mmbiz_jpg/RJs1TTVZHDxagibePKdNGWx6ZkuliaFKpEUNsO11adgIALA38EUkJ7GwtKxLKvrHoHgIWg6NUgibyk3rBvecE9IAw/640?wx_fmt=jpeg&from=appmsg&randomid=1nh9yfg4
多语服务同步推进除了可视化的语言徽章之外,TransLink 其实早已在多语服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布局。最显著的就是两条多语言服务热线:
[*]客户信息中心:604-953-3333;
[*]无障碍客户热线:604-953-3680。
这两条热线支持多达300种语言,用户可以拨打电话,先选择自己希望使用的语言,然后再由翻译人员协助进行沟通。这对于刚落地、还未适应英文环境的新移民或者探亲老人来说,无疑是很大的帮助。
此外,在一些关键的交通枢纽,TransLink 也开始加强语言可视化设计。例如早在2004年,Stadium Station就正式更名为Stadium–Chinatown Station,并在靠近华人居住地带的出入口设置了中文标识,方便华人乘客识别。
这种做法不仅考虑到了日常便利,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
类似的做法也出现在其他国际城市:
[*]旧金山的 Muni 系统配备了包括中文在内的四语报站系统、公交车前方的电子显示屏也同步增加了中文提示。
[*]许多欧洲与亚洲的城市也在官方语言之外设置英语服务,确保游客和新移民能够顺利出行。
从全球趋势来看,交通系统的“语言友好度”正逐步成为评估城市宜居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https://mmbiz.qlogo.cn/sz_mmbiz_jpg/RJs1TTVZHDxagibePKdNGWx6ZkuliaFKpEdRe5GPDBmJHibbJ4ckialbRC2iaDbSbGN1yd7TtLt5NcibaImFK4Kcl4LA/640?wx_fmt=jpeg&from=appmsg&randomid=phw9dmy9
背后释放出哪些信号?从语言徽章到多语客服,再到车站中文标识,这一系列细节改进看似简单,实则折射出的是大温地区对多元文化社会治理的不断适应和进步。01本地居民尤其是中老年华人对于本地居民尤其是中老年华人而言,这种语言便利能明显提升他们的日常出行信心和独立性。
很多长辈在加拿大生活多年,却始终因为语言不通而不敢独自乘坐天车或公交,有了语言徽章与多语客服的辅助,他们或许更敢于尝试外出、融入社区,甚至参与更多社会活动。
02来访亲友或刚落地的新移民家庭对于来访亲友或刚落地的新移民家庭来说,这样的公共服务细节无疑提升了他们对加拿大社会的第一印象。一个连公交系统都在细节上为移民考虑的地方,自然更容易让人产生归属感。03从管理者角度看而从管理者角度看,这样的“微创新”其实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社会融合手段。
无需大规模基础设施投入,只通过语言、标识、培训的升级,就能显著缓解沟通障碍,减少误会和投诉。这对于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运作效率和乘客满意度而言,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但也要看到,这样的改进只是第一步。真正做到包容与多元,还需要更系统性的设计,例如未来在公交APP中加入多语音导航、自动售票机提供多语界面、车站内增加多语问询点等。只有将语言服务嵌入所有出行场景,才能让每一位乘客真正感受到“无障碍”的公共服务。
https://mmbiz.qlogo.cn/sz_mmbiz_jpg/RJs1TTVZHDxagibePKdNGWx6ZkuliaFKpEEzh0VUXReKZoDP6Aky3128e8vWVSPgD8ugNUdckdTl4DjsThUga6pQ/640?wx_fmt=jpeg&from=appmsg&randomid=28ks6xev
细节见温度,出行无障碍的城市更宜居随着全球人口流动的加速,一个真正国际化、多元文化的城市,必须从基础设施到服务理念上都体现包容与便利。TransLink 的这次语言服务升级虽不轰动,却很温暖。它不仅照顾到了不会说英语的长辈和游客,也体现了一个城市在包容性治理上的温度与智慧。
当越来越多城市开始重视“语言无障碍”的时候,加拿大大温哥华地区率先一步,为各类群体提供更人性化的出行环境,这样的努力值得肯定,也值得期待更进一步的优化。
毕竟,一个连公交系统都能体贴入微的地方,才是真正适合长期生活的地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