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海明威有一句关于说话的名言: “人用两年时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辈子学会闭嘴。” 说话,是一门艺术。 会说话,是一种本事;而懂得适时沉默,是人一生中最难的修行。 做人有分寸,其实就是与人相处的时候,说话做事有分寸。 不追问、不妄议、不说破,都是说话的分寸,也是做人的尺寸。
01 人是种很固执的动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撞南墙,决不回头。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结,解不开,就放不过。 但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查个清楚,问个明白。 人活着,聪明有时候是一种罪过,糊涂反而会更轻松快乐。 情景喜剧《宋飞正传》里,有个人物叫乔治。 有一次,乔治去参加了一个社区养老院的志愿者活动。 他所帮助的老人已经86岁,伴侣去世,自己孤零零一个人生活在养老院,但每天却过得异常快乐。 乔治在目睹这个事实后感到很困惑,他不明白,一个人都这样了,怎么还能这么快乐呢。 于是,他不停追问老人:你害怕吗?你知道自己活不了几年了吧?你离死亡这么近,怎么能不害怕呢?你一定心里很痛苦吧? 最后老人忍无可忍,非常愤怒地说了个字:滚! 老人为什么这样做,原因很明显。 因为乔治层层逼问的过程,就是在一刀一刀划开老人不想被人看到的伤口。 真正有道德的人并不会这样做。 就像董卿曾经在《朗读者》里面对突然崩溃大哭的明星徐静蕾,并没有为了节目效果,进一步去追问她崩溃的原因。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人人都有一些深藏内心的秘密,一些相对沉重的往事,不愿意他人得知,更不愿意被人刨根问底。 只顾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去揭别人的伤疤,是对他人的残忍。 很多时候,不追问,就是一种为人有分寸的高贵善良。
02 《庄子》中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意思是说在不了解他人的情况下,不要按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对方,更别提随意评价议论别人了。 泰国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 一个极其凶悍的妇人到菜市场去收租,她一进菜市场就大声呵斥一个小贩,要他及时交租;然后走到一个卖肉的小摊前面,一把夺过肉铺的称,狠狠地摔在地上;接着又指挥人把一个女摊主的货全都收走了。 这个仗势欺人的画面被在场的市民录下来发到了网上。 不到三天时间,点击量过万。 视频激起了民愤,网民们都在指责这个老板娘黑心,并且还呼吁不要去这个菜市场买菜了。 然而没多久,菜市场的其他商贩就主动站出来帮老板娘澄清了。 原来,被老板娘呵斥要及时交租的小贩已经拖欠了好几个月的租金; 肉铺被摔称是因为他们长期缺斤少两,老板娘是在严厉警告他们; 让人把女摊主的货收走,也是因为看她生活不易,自己掏钱把她的货买下了,让她能够继续经营这个他们一家赖以生活的小摊。 周围围观的群众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面,并不了解全部的真相,就人云亦云地妄加揣测和评论,让老板娘遭受了不白之冤。 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和事。 仅仅看到整个真相的一角,就妄下结论,攻击评判别人,让别人深受语言暴力的伤害。 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说: “口沫飞溅,对别人大做价值评判,层次很低。” 对于别人的事,不了解,就不要随便议论,更不要妄自下结论,这才是一个人最大的修养。 就像《欢乐颂》里安迪说的那句台词一样: 你可以有不同的见解,但没有扔石头的权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和选择,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无论如何都不应该随意评判别人的生活。
03 好的生活哲学,都讲究一个“分寸感”。 与人交往中,说话留余地,看破不说破,并非圆滑世故,而是尊重他人,顾及他人感受,让彼此都舒服的处世智慧。 思想家章炳麟曾经遇到了经济上的麻烦,迫不得已拉下脸面请朋友帮忙。 于是,这位朋友一个人亲自跑到苏州,在一番无关痛痒的寒暄后,将一张钱票折好,偷偷压到茶碗底下,保全了章炳麟的面子。 既对朋友施以援手,又设身处地为朋友保全了面子,让对方没有接受施舍的窘迫感,也更好地巩固了这段友情。 看透,是智慧;不说透,是心胸。 看破不说破的背后,是一份恰到好处的分寸感,是人生阅历和涵养的体现,更是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的处世智慧。 作家贾平凹也写过一个关于朋友的故事: 朋友有口吃,说话慢,有天在路上遇到有人问路,偏偏这人竟也是口吃,朋友就一语不发 。 过后我问他为什么不说,朋友答道: “人家也是口吃,我要是回答了,那人以为我是在模仿戏弄。” 言为心声,会说话的人不仅仅是因为情商高,更是因为心里装着别人。 在说与不说之间透露出来的品行教养,体贴细心,可见一斑。 人人都有一张嘴,能说话,不代表会说话;说得多,不代表说得对;很多时候,口沫横飞,比不上适时的沉默。 说话很难,拿捏该说什么话还是不说话,更难。 人生在世,希望我们都能,保持善良,理性开口,适时沉默,把握做人的尺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