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美国东北大学发生包裹爆炸!哈佛、MIT、BU火速预警!

 2022-9-14 22:14:26 回帖奖励 |阅读模式
0

在美的留学生都知道,波士顿在美国算是比较安全的城市之一。

但就在美国时间周二晚上,位于波士顿的东北大学惊现了炸弹包裹???

当地时间晚上7点刚过,东北大学的一个工作人员像往常一样打开了一件包裹。

突然,轰隆一声巨响传开!包裹爆炸了!

当时有很多同学刚下课没多久,与炸药几乎是擦肩而过...


一旦在学生上课时被引爆,后果将不堪设想...

最终这场爆炸导致那名拆包裹的45岁教职人员手部受伤。


但这场爆炸,还没结束。

在警方进一步的搜寻中,发现了第二个炸药包裹!

所幸的是,第二个炸药在被引爆前已经被安全转移。

目前波士顿警方并没有透露是否还发现了任何其他可疑包裹。


所以,炸弹是怎么被运进学校的,又为什么要在人口如此密集的校园内引爆?至今仍是一团迷雾。


我们只知道,第一枚炸弹被引爆的地点,是东北大学创意写作项目及其女性、性别和性研究项目的所在地。

不知道这次的炸药事件是否跟性别议题有关。

东北大学进入紧急状态,不少小伙伴都收到了校方的邮件。


不仅MIT、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都给学生发来提醒,几乎所有的波士顿大学的学生都收到了校方带有醒目“ALERT”的邮件。

还有小伙伴称,哈佛大学连发两条,可见这件事的紧急程度。

其实这并不是空穴来风,上一次波士顿发生如此大的恐慌,还是2013年的马拉松,有人在终点线附近放置了两枚炸弹造成了三名观众死亡,还有超过 260 人受伤。

其中一名死者,是23岁在波士顿读研的中国留学生,Lingzi Lu.

关乎生命的校园安全,是每个留学生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但炸弹威胁在美国高校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

甚至有网友表示,自己所在的大学昨天也收到炸弹预警,警察已经拉起了警戒线,好在最后被证实是谣言。


我们的时间线甚至都不用拉回一年前。

去年的11月11日,一夜之间美国三所名校接连收到炸弹威胁!

首先发布警告的,是麻省理工学院:

“该校Building 54 (Green Building)收到炸弹威胁,警方已经介入并疏散人群。”


MIT的炸弹警告尚未解除,NYU紧接着在推特上发布消息:

“斯特恩商学院、神经学科中心和希伯来联合学院三个地点收到炸弹威胁。目前警方已经介入并疏散大楼,学生们可以在Bobst Library和Kimmel Center暂时停留。”


仅仅10分钟后,在美国的另一边,南加大也在推特上发布消息提醒学生远离危险区域:由于炸弹威胁,该校三所建筑物中的人群正在撤离,洛杉矶警察局正在进行搜查。


一夜之间,如幽灵般游荡的炸弹威胁打破了三所校园的平静。

原本应当在自习、在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们,不得不终止活动紧急疏散。


所幸,几个小时之后,经过警方排查,MIT、NYU、USC的炸弹威胁都是虚惊一场。


就在这恐怖一夜的前一周,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布朗大学都收到了炸弹威胁。

耶鲁大学更是在通告里表示,“警方接到电话,校园内的几所建筑物被放置了炸弹”。

还有报道称,“有人打电话声称在校园内多个地点放置了40枚炸弹。”


好在,最终一切都是虚惊一场。

但在一场接一场的“死亡恶作剧”中受伤的,始终是惊魂未定的学生们。

万一呢?万一那些炸弹是真实存在的,并且真的会和东北大学那枚炸弹一样被引爆呢?

到那时,是不是说什么都晚了?

下一次究竟是“狼来了”,还是危险悄然而至,谁也不知道。

想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危险,第一步应该知道危险在哪里。

美国安全调查权威网站Safewise,最新发布了2022年美国50个最安全的大学城榜单。

(完整榜单可见:https://www.safewise.com/blog/sa ... nteresting_findings

该榜单使用了最新的FBI犯罪数据作为支撑,榜单衡量指标包括暴力犯罪(严重袭击、谋杀、强奸和抢劫)以及财产犯罪(入室盗窃、盗窃和机动车盗窃),比例各占50%。


由于篇幅问题,我们今天只展示全美安全感爆棚的10个大学城——


今年是佛罗里达州的尼斯维尔、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和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首次跻身十大最安全的大学城之列。

新泽西州蒙特克莱尔的排名同比提高了 41 位——超过了前 50 名名单中的任何其他大学城,成为 2022 年第 15 位最安全的大学城。

今年最安全的大学城的平均暴力犯罪率为每1000人 1.0 起,与去年持平,低于 4.0 的全国平均水平。


今年最安全的大学城的平均财产犯罪率从去年的每1000人8.2 起小幅上升到今年的 9.0起,不过还是远低于全国平均每1000人19.6 起的财产犯罪率。


如果只从这份安全榜单上来看的话,马萨诸塞州是拥有安全大学城数量最多的州,上榜了 9 个城镇(去年也是马萨诸塞州,上榜10个)。

而加利福尼亚州有 6 个,密歇根州、新泽西州、俄亥俄州、弗吉尼亚州和威斯康星州各有 4 个。  

研究人员还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位于今年最安全大学城的大学的州内学费平均为 24,652 美元。在今年犯罪率最高的大学城,州内平均学费为 9,119 美元。


跟全美最安全的大学城相比,全美最危险的10个大学城,其暴力犯罪率以及财产犯罪率可以用惊人来形容。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

就暴力犯罪而言,排在最危险的大学城榜首的暴力犯罪率为每 1000 人27.7起,这比最安全的大学城的平均暴力犯罪率高出了近30 倍!

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的学校是否在危险之内⬇️

美国10个最危险的大学城

门罗“登顶”2022 年美国最危险的大学城之首,在安全评分中, 门罗只拿了 8.6 分,而满分是100 分...

在这里最大的大学是路易斯安那大学门罗分校 。


这里的暴力犯罪率为每 1,000 人 29.7 起,整个榜单只有三个大学城的暴力犯罪率高于 20,剩下两个分别是田纳西州孟菲斯(23.5)和密歇根州底特律(21.8)。

门罗的财产犯罪在这次的排名中排在第 8,每 1,000 人中有 61.2 起案件记录在案。财产犯罪率最高的大学城是犹他州盐湖城,每 1,000 人记录了 73.5 起事件。

自己的学校处在最危险大学城的榜单里,就一定危险吗?

其实不是的,大部分的美国校园内部都是非常安全的。

但我们也不能因此掉以轻心,毕竟之前OSU还发生过校内的枪击案。

即便是学校处在最安全大学城榜单里的小伙伴们,也不能放松警惕,毕竟还是会时常有盗窃或袭击等犯罪案件发生。

在美国留学,听上去是一个危机四伏的事情,那么面对炸弹等各种危险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希望大家认真看完,并扩散给身边的亲朋好友,关键时刻或许真的能救我们一命!

如果你收到炸弹威胁该怎么办?——

炸弹威胁通常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书面等其他方式发出。每一个炸弹威胁都是独一无二的,应当根据发生炸弹威胁的设施或环境来处理。

  • 保持冷静

  • 立刻通知有关部门,比如911或当地执法部门

  • 收到电话炸弹威胁时:不要挂断电话,并尽可能让来电者长时间在线,不要激怒他们;尽可能多地记录下信息,如来电号码、威胁的确切措辞、声音或行为的类型等;尽可能向其他工作人员发信号或传递纸条,让他们监听并帮助通知有关当局。

  • 电话威胁Checklist:


    • 通话时间

    • 通话长度

    • 来电者姓名

    • 威胁的确切措辞

    • 来电者的年龄和性别

    • 询问来电者:炸弹什么时候爆炸?炸弹在哪里?它看起来像什么?什么会导致它爆炸?它在哪栋楼、几楼?你的名字和地址是什么?是你放的炸弹吗,为什么?

    • 留意背景音:餐厅、交通、动物的声音、音乐、电视、天气、工厂噪音、办公室的声音等

    • 来电者的声音信息:口音、是否咳嗽、深呼吸、笑声、情绪、是否口吃、是否有伪装、语音语调等

    • 遵从警方指示,设施主管或执法人员将对情况进行评估,并就设施封锁、搜查和撤离提供指导


如果遇到枪击,请牢记逃生三原则——

“Run Hide Fight”

即“跑开、躲藏、反抗”

Run:

  • 确定一个可行的逃跑路线,逃出建筑物

  • 在你安全的时候打电话给 911



Hide:

  • 如果不可能撤离,找一个地方藏起来使枪手不能找到你

  • 躲藏时记得千万把手机静音

  • 如果可以,拨打911,向警察报告现场行凶枪手的位置

  • 如果你不能说话,不要挂机,让调度员能够听见



Fight:

作为最后的手段,并且是在你的生命立即有危险的时候,采取下列动作打扰枪手并使其失去能力:

  • 对他/她表现得尽可能气势汹汹

  • 向他/她丢东西,利用手边的东西作为武器

  • 叫喊




另外,主页君还想给大家推荐一个非常实用的网站:Campus Safety and Security,这是美国教育部官方公布各大校园安保情况的网站。


它不仅能查某一所学校近几年来的犯罪率,还能直接查到学校的安全信息联系方式。

操作起来也非常简单,咱们以UC Berkeley为例。

第一步,在搜索框输入自己想要查询的学校。



第二步,选择校区。



第三步,就可以直接查看犯罪率和安全电话了。


最后的最后,主页君还是要啰嗦几句:

安全无小事,悲剧的发生概率只有0和100%,切不可掉以轻心!



联系时请说明是在「百事通华人资讯网」上看到的,谢谢您!

| 0 人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