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国驻温哥华总领馆发出提醒,称领区内接到多起中国公民和留学人员反映遭受诈骗的情况,部分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特此公告提醒! 
温哥华总领馆汇总了他们见到的主要情况,包括: 一、冒充当地电信公司称账户异常、冒充快递公司称包裹未领取、冒充中国公安或边检称当事人出入境受限等各种话术,要求提供个人信息后告涉嫌违法,进而要求“配合”“公检法机关”调查,转账自证清白或洗脱罪名。在当地接到以英文开始,然后再以中文提示,并可选择中文服务的语音呼入电话时立即挂断,不要理会,不要提供个人信息、汇报个人行踪。中国公安机关不会通过电话或网络办案。 二、通过网络交友、“网络刷单”、个人遭遇不幸博取同情进行投资诈骗、网购诈骗,或打感情牌直接诈骗、要求汇款。凡是使用不明投资软件或平台及加密货币投资且汇报丰厚的,更要慎之又慎。 三、私下换汇骗局。诈骗分子在华人社区网站、社交媒体或校园先通过小额优惠换汇后博取信任,收到受害人大额资金后拉黑或跑路。换汇请一定通过银行正规金融机构。 
对于类似猖獗的诈骗行为,领馆也给出了一些有效建议,比如回拨有关机构电话查证、及时报警、拨打外交部应急热线和温哥华总领馆热线等等。 几天前,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也发布了一个类似的提醒公告,还更贴心的附上了3个案例。

陷阱一:虚拟货币投资 A收到B短信称,“嗨,Kevin,我是Lucy介绍来的。听说您是乒乓球教练,我想向您报名学习乒乓球!”、“嗨,Kevin在吗?在线急等!速回。”A认为B系发错短信,出于好心便予以回复。二人一来二去相谈甚欢,深感投契,遂添加微信好友。此后,B鼓励A利用某软件投资虚拟货币。A在B指导下,通过该软件投入1万美元,经提现赚取了1000美元。尝到甜头的A继续投入大额资金,希获取更高利润。但一段时间过后,该软件显示无法提现,并警告A投资交易涉及洗钱,需另外支付押金才能提现。A支付押金后仍无法提现。经查阅有关网站反诈文章,A才意识到自己被骗,最终损失10余万美元。 
交友诈骗杀猪盘 陷阱二:网络刷单 A经朋友介绍加入了一个“网络刷单”微信群。微信群主B称自己是一个微商,为提高其店铺销量,需要成员帮助购买产品。作为回报,B承诺除向购买者正常发货外,还将一并返还购买者支付的货款以及更多现金回报。A觉得“网络刷单”利润丰厚,颇有吸引力,于是购买了一批产品。但此后并未收到B此前承诺的返还货款和现金回报。A向B询问原因,B先以各种理由搪塞,后将A“踢出”微信群并“拉黑”。A此时才意识到被骗。 
华人微信群中常见亚马逊刷单广告 陷阱三:私下换汇 A是某大学的留学人员,在一个华人微信群中认识B。两人添加微信好友并协商私下进行换汇。A通过微信向B转账人民币后,即被B删除微信好友。 
说实话,使领馆汇总的三种套路,各位加国华人几乎日常生活中都见到过。尤其是第一种诈骗电话,小编每天都能接到好几通!

而且生活中被诈骗的受害者,损失金额远远不至大使馆给出案例里的10万美金——随手一搜,44万的、50万的、甚至还有上百万的,真的是前仆后继!



而最近在加拿大,除了这三种常见的“杀猪盘”之外,又衍生出很多诈骗新套路,令人后怕。

首先是一对加拿大的老夫妻,他们在接通一通电话后被骗了$21000加币。骗钱的理由和话术还是老生常谈,但手段先进得可怕——

老夫妻的儿子称,父母接到了一通自称是律师的电话,说他们的儿子,也就是自己,因车祸撞死了一名外交官,目前被关押在监狱,需要律师费。
父母最初是不信的,但是这位“律师”随后将电话转接给了“儿子”。
父母听见了儿子的声音,就转钱了。
儿子得知后报警,但钱丢了,而且没有保险,大概率找不回来,他感到懊恼——“我的声音被AI合成了吗?我的声音是从哪儿泄露出去的呢?”
他事后回想,发现自己曾经在Youtube上录了一个视频,准备转手自己的雪地摩托,或许那便是原因。
不仅仅是声音,现在的AI技术,连视频里的人脸都能换。
去年,国内便有一条轰动的新闻——女子被AI换脸,合成了一个在医院的视频,同学识别不出,被诈骗3000元。 
随着网络的发展,我们或许会在某些时候在网络社区发布信息,从而不小心透露自己的声音、面部特征、指纹、身份信息等隐私。
请一定记得及时删除这些信息,并妥善保管自己的证件,谨防诈骗。
来源: 华人注意! 温哥华领馆紧急提醒! 新型诈骗防不胜防 一个短信10万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