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新闻]加拿大批准「第二支疫苗」儿童不能打!温哥华29岁女子误...

 2020-12-23 18:13:44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阅读模式
0
加拿大批准「第二支疫苗」儿童不能打!温哥华29岁女子误诊新冠10天后死亡!

加拿大关注 Today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紧急宣布,将对英禁航令延长2周,直至2021年1月6日,严防新毒株,死守加拿大!


然而,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美国顶级传染病学家福奇已发出警告:新毒株可能已经在加拿大存在,只是还没有被检测出来。


加拿大正式批准Moderna疫苗

12月23日一大早,加拿大人就收到了一份圣诞大礼:Moderna疫苗已正式获得加拿大卫生部的批准。这家公司的疫苗相比辉瑞对于存储条件的要求要低很多,普通冰箱温度(2℃~8℃)即可确保疫苗有效长达30天。


这是94.1%有效率的辉瑞疫苗在全国范围内开打数日后,又一令人欢欣鼓舞的巨大好消息。总理特鲁多更表示,第一批Moderna疫苗预计在获批后48小时就会运到加拿大,比原定的1月到货要快上好几周!

“现在加拿大卫生部已经批准Moderna疫苗,我们得到了可以在全国接种它的通行绿灯。我们从Moderna订购的4000万剂疫苗中的第一批,将在几天内就会到达!”

Moderna疫苗被称为“改写游戏规则”的重要疫苗。比起需要-70℃的严苛储存条件的辉瑞疫苗,Moderna可以在常规冰柜中-20℃保存。


这就意味着储存和运输都会更便捷,可以将这种疫苗分发到加拿大的每个地方,包括很多偏远地区,供所有18岁以上人群接种!

加国卫生部宣称Moderna的疫苗仅对18岁以上群体安全也就是说儿童和青少年仍然不能注射这个疫苗

此前最早被批准的辉瑞,也因为缺少儿童和青少年的试验数据而被推荐给16岁以上的群体。新疫苗依然如此,孩子们要想得到免疫保护恐怕还要继续等。


加拿大的疫苗接种点也在不断增多,将在下周扩大到70个。不仅如此,此前获批并展开大规模接种的辉瑞疫苗还在源源不断地运到。

特鲁多宣布,加拿大在1月还将再多收到25万剂辉瑞疫苗:“算上已运达的疫苗和预定发货,1月31日之前我们有望收到辉瑞和Moderna共120万剂疫苗!”


有效性方面,辉瑞和Moderna疫苗都是mRNA疫苗,根据试验数据,两种疫苗都能有效抵抗新冠病毒,甚至包括了加拿大卫生部所说的、与英国新出现的变种毒株“相似”的毒株!

预计到明年秋天,辉瑞和Moderna两家公司将为加拿大提供6000万剂疫苗,足够为全国3000万人接种!


在喜讯接踵而至的当下,加拿大又有一款本土新冠疫苗被批准进入了人体试验阶段,有望在2021年下半年推出!


这支本土疫苗由萨斯喀彻温省大学的疫苗和传染病组织(VIDO)开发,已获准通过加拿大疫苗学中心开始1期临床试验,将在2021年1月开始为志愿者接种。

据了解,VIDO正在开发的两支候选疫苗都属于蛋白质亚单位疫苗,比RNA或病毒载体疫苗更容易批量生产,且不需低温贮存,大大降低了运输难度,可为更多需要接种的民众带去福音!

除了这款即将开始人体试验的加拿大疫苗,还有加拿大之前订购的牛津疫苗、强生疫苗等等,都处于紧锣密鼓的审查阶段。


看来在马上就要来临的2021年,对每个加拿大人来说,打上疫苗只是时间问题,不必担心是否有充足的疫苗可用!

当然,面对来势汹汹、不减当初的新冠疫情,我们还是要做到严加防范。就像总理特鲁多说的:“现在,我们需要极度小心。疫苗已经在这了。但是我们需要在最好的情况下撑过这个冬天,而不是再看到更多悲剧!”



去了4趟医院都没查出!
29岁女子被误诊新冠10天后死亡!

在加拿大,因医生误诊导致的医疗事故不在少数。就在昨天,CBC新闻报道了一起发生在感恩节前后的悲剧。

一名29岁的妙龄女子在身体出现不适后,在10天内4次前往医院就诊,却在经历被医生用止痛药"打发"回家后、又被确诊新冠,最后住进了ICU,插上了呼吸机。


直至女子死后,其尸检报告显示,她根本没有感染COVID-19,病毒检测结果显示阴性。

母亲Ann Forry认为,女儿Natasha的死完全是因为北温狮门医院的误诊导致的,如果诊断正确并予以及时治疗,就不会让她失去自己唯一的女儿!

今年29岁的Natasha来自温哥华,和母亲关系极好,从照片上看,两人就如姐妹花一般亲密。

Ann透露,Natasha是她最心爱也是唯一的孩子,从小由她独自抚养长大。母女两每天都会煲电话粥,相互分享彼此当天的趣闻,哪怕只是生活琐事,也能聊得津津有味。

10月2日这天,Natasha打电话告诉母亲,因为担心腿上的一块囊肿会不断变大,她决定去狮门医院(Lions Gate Hospital)做一次引流。

晚些时候,Ann又接到女儿的电话,Natasha说排干之后感觉好多了,医生还给她开了泰诺,防止出现疼痛。

10月6日,是Ann的生日,Natasha同母亲一起享用了一顿丰盛的晚餐。Ann回忆,那天女儿的状态很好,和往常一样,充满了活力。因为囊肿引流手术本就算不上什么大型手术,她看到女儿恢复得不错就没有太放在心上。


不料在9号这天,Natasha突然感到腹部出现剧烈的疼痛感,她先是来到一家walk-in诊所,诊所的医生怀疑她得了急性阑尾炎建议她赶紧去医院看急诊

于是Natasha又来到了狮门医院,Ann在得知消息后也迅速赶到医院,却连急诊室的大门都进不了。

由于COVID-19,医院采取了相关的措施,Ann不被允许进入医院陪伴女儿,工作人员让她快点离开,不要做过多停留:"你女儿已经是成年人了,她不需要家长在旁边!"


大约过了几个小时,在做了照X光和扫描等各项检查之后,Natasha才拨通了母亲的电话,她服用了止痛药,无法开车,希望母亲来医院门口接她。

坐上车后,Natasha告诉Ann不要太担心,医生诊断疼痛的原因是她为胃中的淋巴结肿大导致,过几天就好了。

哪知没能等到"好转",第二天,Ann就接到女儿的"求救"电话,Natasha在电话里的声音极为痛苦,她哭着问母亲自己应该怎么办

当时Ann正在外出办事,女儿的哭声让她整颗心揪了起来,她知道自己无能为力,只能相信医院,相信医院能够"治疗"女儿的痛苦


这一次,已经是Natasha第三次来狮门医院了。比起前一天的检查,10号这天她做了更多的血液检测。

一直折腾到深夜,Natasha才被友人送回家中,然而她唯一得到的,是比前一天多一倍的止痛药

10月11日早晨,Natasha打电话称自己呼吸变得困难,Ann让她立即拨打911,救护车赶到后又将Natasha送去了狮门医院。

Ann接到女儿到达医院的保平安电话时,没忍住在电话里哭出了声,她被女儿安慰:"没事的妈妈,别哭了。"

那时的Ann怎么也没想到这句话竟然成了女儿的遗言... ...


在Ann抵达医院时,这一次她被允许进入探视,她看到女儿的病房里有好几个护士在工作,就没有在房间久留,隔着病房的玻璃,Ann和女儿对视,向她比划了一个"我爱你"的手势。

没过多久,Ann被告知女儿即将被送进ICU,听到这个消息时,她感到很吃惊,"为什么要去ICU?" 但出于对医院的信任,Ann没有"反对"。

很快一名ICU医生打电话联系了她,医生表示他们暂时不能确定Natasha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不出意外,很大可能是感染了新冠肺炎"现在患者已经出现了呼吸困难的症状,当务之急是帮助她呼吸,得赶紧上呼吸机和接受肾脏透析。"


Ann了解COVID-19的可怕,可她每天都和女儿打电话,直觉告诉她女儿的症状不像是感染COVID-19"医生,请问这有可能和我女儿10月2日做了囊肿引流有关吗?"

出乎意料的是,这竟然是医生第一次听说Natasha有囊肿的事儿,这让Ann本就充满担忧的内心又笼罩了一层不安。

在ICU病房外,她看到女儿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插着呼吸机。几名护士劝慰Ann放宽心,称医院里的医生经验丰富,一定会尽全力治疗她的女儿。

仅图示

但从第二天,也就是感恩节当天凌晨4点钟开始,Ann就再也无法入睡。她先是接到了医院的电话,医生怀疑Natasha患有坏死性筋膜炎,想要立即进行手术。

Ann表示同意就挂断了电话,她不懂医学,所以只能相信医生。接下来等待的时间,她一直在为女儿祈祷,希望能有最好的结果。
7点左右,医院打来通知死亡的电话让感恩节这一天成了Ann这一生最糟糕的日子。

Ann不敢相信自己年仅29岁的女儿就这么去世了,"她才29岁!" ,Ann要求尸检,她想知道女儿真正的死因。


尸检报告给了这位痛失爱女的母亲更为沉重的打击,报告显示,Natasha根本没有感染新冠!而是死于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肺炎。虽然报告没有有明确指出感染是囊肿所导致,但可能性却很高。

葡萄球菌感染通常用抗生素治疗,可在Natasha前三次来医院就诊时,医生都没有发觉异常,仅仅开了止痛药就"打发"了她

直到死前住院之前,才用上了抗生素。且在接受最后一次的治疗时,医生仍未查明病因,坚持认为她是感染了新冠肺炎!


Ann看完事件报告后感到绝望,自己最信任的医生群体,本应替女儿治愈疼痛的人,竟多次误诊,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他们是导致女儿死亡的幕后黑手!

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当Ann想提起诉讼为女儿讨回公平时,却被多位律师告知由于BC省特殊的法律规定,因为Natasha没有成立家庭也没有子女,所以Ann不具备法律追索权。

如今Ann和其他家人不得不发起请愿书,呼吁更改目前不合理的《家庭补偿法》(Family Compensation Act.)



联系时请说明是在「百事通华人资讯网」上看到的,谢谢您!

| 0 人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