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我们都在书本上学过一个生理知识:人的平均体温是37℃。 可是近年来,经历过无数次体温检测的洗礼后,我们发现,正常体温往往在36.5℃上下,而超过37℃会被认为是体温偏高。 这是否说明了,人的平均体温在不断下降呢? (图片来源:Gowling WLG)
事实上,科学界早已注意到这项变化。 有学者认为,在过去20年内,人的平均体温已经降到了36.6℃,体温在35.7℃~37.4℃之间都是正常的。
也有学者研究了1860年~2017年的人口腔温度数据,认为新的平均体温应是36.4℃。
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的平均体温应在36.4℃~36.6℃之间。 回溯历史,37℃ 这个数据究竟是谁定下来的? 在1851年,一名德国医生 Carl Wunderlich 出版了一本书,书里他声称,自己曾接诊过2.5万名病人,为他们测量过上百万次体温。他把这些数据平均起来,就是37℃。 这位医生首先提出,发烧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症状。(图片来源:Medical Eponym Library) 如今,不少学者猜测,这名德国医生的数据可能存在偏差。 首先,在那个没有计算机的年代,这名医生是如何处理上百万个数据,并算出平均数的?这看起来似乎不太合理。 其次,当时测量体温普遍使用的是腋下测量法,需要病人把水银温度计夹在腋下15~20分钟,而腋下有汗、刚运动完、情绪激动等因素都会影响测量结果。 不同测量方式的正常体温范围,一般认为直肠温度最准。(图片来源:Temp Pal) 另外,当年使用的水银温度计也不够精确。 美国费城的一座博物馆里,保存了一根当年的水银温度计,马里兰大学医学院教授 Philip Mackowiak 借来水银计并进行测试,发现它比现代的温度计要高出约0.8℃。 毕竟,在19世纪,测温技术还不够成熟。 可见,37℃这个全球公认的平均体温,也许从一开始就是不靠谱的。 19世纪的水银温度计。(图片来源:sciencelearn.org) 那么,说人体的平均温度在不断下降,是有科学依据的吗? 为了研究这一点,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收集了三套数据。 第一套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服役纪录,以及退伍军人的医疗纪录,时间横跨1862~1930年;第二套数据来自美国国家健康调查机构1971~1975年间的调查结果;第三套则是斯坦福大学医疗中心2007~2017年间的成年患者数据。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8]) 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分析,研究者发现,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男性,体温普遍比19世纪的男性低约0.59℃,女性则低约0.32℃。 计算下来,平均每十年人的体温就会下降约0.03℃。 有趣的是,根据 NASA 的数据,地球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平均温度上升了约0.6℃。 也就是说,地球在变热,人体却在变冷。
地球的温度在上升。(图片来源:NASA)
至于人的平均体温为什么会下降,科学界有几方面的推测。 一是,人的新陈代谢水平在下降。所谓代谢,就是你的身体为了维持各系统的正常运作,不断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而这个过程中会产生热量。 在以往,由于卫生条件较差,人容易产生炎症,炎症会加快人的新陈代谢,导致体温升高。 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的炎症减少了,体温自然就下去了。
二是,现在人们的生活更加“恒温”。 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身体不再需要消耗太多的能量去调节体温,因此体温趋向于稳定,同时体温也更低。 如今家家户户都有空调。(图片来源:DW) 三是,现代的体温计更准确。 现在我们常用的是红外体温计和电子体温计。公共场所测温用的额温枪就是红外体温计,由于测量的是皮肤温度,误差会比较大。电子体温计的结果更加精确。
传统的水银体温计正在退出历史舞台。由于摔碎后水银泄漏会有一定的危险性,国家药监局发文,2026年1月1日开始禁止生产含汞体温计和含汞血压计。 传统的水银温度计。(图片来源:pixabay)
有人会问,既然人的体温降低了,那么“发烧”的基准会随之改变吗? 但对医生来说,“发烧”其实难以定义。目前,医院采用的标准是,耳温达到38℃就算“发烧”,但在实际应用中,复杂的情况太多了。 比如,人在早晨的体温会低于夜晚;女性在经期及怀孕期间体温较高;体温跟年龄也有关,有些老人根本就不“发烧”,而婴儿高于37℃就算“发热”。 因此,不存在一个体温多少度就算“发烧”的固定值。 人的体温在一天中的变化。(图片来源:clearvue health) 体温虽然只是一个数字,但它却是我们认识人体、了解人体的一个基点。 离提出37℃的德国医生所生活的19世纪,只过去了不到两百年,但人的体温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变化。 这说明,人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温度,都在互相适应、不断调节,并在动态变化之中。 “从生理上来说,我们已不是过去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