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的台湾艺人大S徐熙媛赴日本旅游期间,因流感并发肺炎过世,让人轻叹天妒红颜时,也不禁思虑起流感的严重与致命可能;尤其是经历了新冠疫情之后,流感的症状似乎也变得更加严重。 有医生指出,现在流感在本地四处传播,即使不出国也可能受感染。 中国卫生部网站1月31日公布的传染病周报显示,本地综合诊疗所从1月19日至1月25日,共接治3045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患,比去年同期增加近15%。 卫生部2019年的一项研究显示,据估计,2010年至2017年期间,本地因流感和流感引发肺炎的住院率,每10万人口中有50.1例。 流感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有以下几点:1、直接病毒损伤 - 病毒性肺炎:流感病毒可直接感染肺部,引发严重肺炎,导致呼吸衰竭。 - 过度炎症反应:病毒触发“细胞因子风暴”,导致全身炎症和多器官衰竭。 2、继发细菌感染 - 流感破坏呼吸道黏膜屏障后,易继发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加重病情。 3、慢性疾病恶化 - 流感可加重心脏病、慢性肺病(如COPD)、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诱发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或代谢紊乱。 4、其他并发症 - 心肌炎/心包炎:病毒侵犯心脏,引发心律失常或猝死。 - 脑炎/脑病:病毒或免疫反应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意识障碍或昏迷。 - 横纹肌溶解:罕见但严重,肌肉细胞破坏导致肾衰竭。
哪些人是流感的高危人群? 一、年龄极端人群65岁以上老年人:免疫力下降,合并症多,易出现重症肺炎。 二、5岁以下儿童:免疫系统未成熟,2岁以下风险最高。 三、慢性疾病患者心肺疾病:哮喘、COPD、冠心病、心力衰竭。 四、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肥胖(BMI≥30)。 五、免疫抑制状态:癌症化疗、器官移植、HIV感染者。 六、慢性肝肾疾病:肝硬化、尿毒症。 七、孕妇及产后女性妊娠期免疫和心肺功能变化,重症风险增加(尤其妊娠中晚期)。 八、特定职业或环境暴露者医护人员、养老院居民、密集场所工作者(如学校、监狱)。
如何预防流感?一、疫苗接种(最有效手段) - 适用人群:6月龄以上人群(无禁忌症者),优先高危人群。 - 接种时间:每年流感季前(北半球建议10月底前完成接种)。 - 疫苗类型:三价/四价疫苗(覆盖当年流行毒株),老年人可选高剂量疫苗。 二、日常防护措施 - 呼吸道卫生: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 - 佩戴口罩(尤其在人群密集场所)。 - 手部清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20秒,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 - 避免接触:减少与流感患者的密切接触(保持1米以上距离)。 - 流感高发期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三、增强免疫力 均衡饮食 - 多摄入维生素C(柑橘类)、锌(坚果)、蛋白质(鱼、豆类)。 - 规律作息: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长期熬夜。 - 适度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 四、环境管理 - 定期通风(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 - 使用含氯消毒剂清洁门把手、桌面等高频接触表面。
如何治疗流感? 一般人可用扑热息痛(paracetamol)等减缓疼痛与发烧;有时候医生也会给病患使用抗流感药物,如奥司他韦(Oseltamivir)或巴洛沙韦(Baloxavir)治疗。 在患病两天内服用抗病毒药物,可有效减轻症状,加速痊愈,但无法取代流感疫苗;抗生素对病毒不起作用,对治流感无效,但能治疗因流感引起的严重细菌感染等。 小孩、老年人和有其他病史的高风险人群,应及时寻医治疗。 流感致死的核心机制是病毒直接损伤、继发感染和基础疾病恶化;高危人群需优先接种疫苗并加强防护,一旦感染应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 通过个人防护、公共卫生干预和医疗支持,可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若出现重症预警信号,务必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