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新闻]在加拿大染上毒瘾 3名留学生回国被捕 温哥华毒品圈惹人...

 2021-7-14 22:36:29 回帖奖励 |阅读模式
0
在加拿大染上毒瘾 3名留学生回国被捕 温哥华毒品圈惹人忧心 谁来劝诫他们远离毒品?

本是前途无量的留学生,却被毒品毁掉了一生……
在加拿大,吸食大麻是合法的,也正因如此,很多自制力差的留学生耐不住寂寞,怀着对毒品的好奇,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2020年,也就是新冠疫情肆虐的那一年,上海警方接到群众报案称,在网络购买的包裹中发现了一种类似“邮票”的毒品。


这种毒品只要放在舌苔下就能食用,大小不到指甲盖的三分之一,致幻性是大麻等传统毒品的数倍,价格相对较低,瞄准的主要是青少年人群。


警方通过邮包的地址找到了胡某的家,开始敲门根本没人开。在房东的协助下,警方打开了房门。

胡某整个人慌了神,而女友顾某则情绪激动,
一直在说不相干的事情转移注意力。


警方直接点破胡某吸毒,但他拒不承认。后来,警方搜到了他手机中购买毒品的聊天记录,铁证如山,无法抵赖。胡某后来承认自己在加拿大留学期间已染上毒瘾。

虽然胡某始终坚持购买的5张“邮票”为他一人使用,但有着多年缉毒经验的民警认为,女友不可能对此事不知情。

女友顾某更是“戏精”模样,声称自己完全不知道胡某会吸毒,后来又改口称自己不敢吸,一脸无辜的样子,连民警都差点被她迷惑。

最后警方在聊天记录中确认,顾某也涉嫌吸毒。


不仅如此,警方还顺藤摸瓜发现了另一人汪某向胡某讨要毒品。在汪某的住处警方查获了大量的“邮票”毒品,他承认自己也吸食大麻。



警方从3人的毛发中,都测出了麦角二乙酰胺的成分,目前3名留学生都将受到法律制裁。

完整视频如下:

这种“邮票”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与传统的毒品不同,这种新型毒品能通过皮肤渗透吸收,它的主要成分为麦角酰二乙胺。
有人描述在吸食这种毒品后,会产生心跳加速,血压升高和强烈的幻觉感。药劲过后吸毒者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甚至有想要轻生的念头。

另外,同等剂量的麦角酰二乙胺放进饮料和水中与贴在舌下具有同样效果,且难以让人觉察。如今眼花缭乱的新型毒品,如茶叶、棒棒糖都悄然“伪装”在年轻群体中传播。


温哥华的毒品圈也不在少数

温哥华也不乏有这样的社交圈,曾就读于SFU的学生爆料,学校里有人会搞些私人派对。为了能玩得嗨,会弄一些东西来烘托气氛。
在北美盛行的“笑气”,成为年轻人心照不宣的社交神器。

一名留学生爆料,在她的留学生圈子里有半数以上的人都吸过“笑气”,一箱包装像”金属子弹“的笑气价格在180美金左右,有的人一天就要吸3、4箱。
更夸张的是,她说自己最痴迷的时候一天能花掉2万多美元。

这种原本被用来缓解患者疼痛的医学药物,被延伸成了新型毒品。
过量吸食后,会造成突发性窒息,短时间内会出现智力、视听、活动能力下降、肌肉麻痹的症状。

学生群体中的毒品泛滥问题令家长忧心,而BC省因吸毒过量死亡的人数一度位居全国榜首,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受到影响。

此前,一位居住在大温地区的14岁少年卡森在兰里胡桃林(WalnutGrove)滑板公园玩滑板,结果一去不复返······

有人曾看到卡森和其他孩子在公园里待了好几个小时,却没注意到他们是在吸毒。

视频中的卡森,在音乐下扭动身体,情绪非常激动,看起来有些不太正常视频里还能看到散落在地上的纳洛酮包,一种专门用来逆转吸毒过量的解毒剂。

但不幸的是,晚上10点,卡森独自一人躺在地上已没有了生理反应。父母得知消息后,几近崩溃!


在毒品日益猖獗的当下,温哥华的滥毒致死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半年前市长竟有将毒品合法化的提议,还表示这么做是为了减少不合规矩的藏毒和致死率?!

留学生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在新西兰,一名24岁的中国留学生Roger,因为好奇和朋友一起偷偷吸食大麻,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毒瘾越来越大,大麻已经无法满足他。后来,他渐渐迷恋上了合成毒品。

每周,Roger都会花费420美元用来吸毒,母亲得知孩子吸毒后,果断要求孩子回国。结果在回山东的途中,Roger毒瘾发作,跑去厕所偷偷吸毒。这一吸,就开始满嘴胡话,意识模糊。

当工作人员将他送回到医院时已经太晚,由于吸食毒品过量,他的脑袋几乎要爆炸,后因眼部血管爆裂而亡。

这样的惨剧还在发生,给家长们敲响了警钟!有些正处于青春期懵懂无知的少年,根本不知道毒品的危害。如果加拿大政府继续无动于衷,毒品不知道会泛滥成什么样子。
毒品,放大了生命中一切的“甜美”和“锋利”,它让快乐来得短暂,让痛苦变得刻骨和绵长,提醒各位一定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联系时请说明是在「百事通华人资讯网」上看到的,谢谢您!

| 0 人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