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烈! 炼油厂突发特大爆炸 超100人当场烧死 白骨焦尸散落 不忍直视!

 2022-4-24 22:43:20 回帖奖励 |阅读模式
0

2022年,各种天灾人祸一桩桩接踵而至,人类没有丝毫喘息的空间。病毒和战火无限放大了生命的脆弱,仿佛一眨眼,曾经鲜活的生命就灰飞烟灭。


即便没有新冠和炮火,生活也从未简单过,贫穷二字就能以千百种方式折磨人命。


就在今天,一条令人震惊且悲痛的噩耗传来——一个炼油厂突发爆炸,火苗瞬间变得十分猛烈,蔓延整个工厂,一路烧到燃料储存库,整片天地沦为火葬场,超过100人绝望尖叫逃生,最终活活烧死!



震天的爆炸声响传遍了整个社区,就连政府都惊动了,消防车紧急出动灭火,却全被眼前的“人间地狱”景象吓傻——漫天的黑烟中央,火光四射,将慌乱逃跑的人一步步吞没,最终化为一具具面目全非的焦尸!



据外媒最新报道,这个惨剧就发生在4月22日晚上,非洲最大的原油生产国尼日利亚,位于伊莫州(Imo)的一家非法炼油厂,这里是尼日利亚三角洲地带,靠近森林地带。



当地的非法炼油问题严重,有许多不法商人在偏远地区设立炼油厂,逃避政府规管和税务责任,招收工人进来炼油,但工作生活条件都十分危险。但是迫于失业和贫穷,很多当地人也顾不上安不安全,纷纷加入。



这场爆炸发生在晚上,但还有很多人彻夜加工炼油,火灾发生得十分突然,很多人都第一时间都没有反应过来,就被困在熊熊火海中了。



周围是森林地形,树木、树枝、树叶全部都可燃,炼油厂到处又都是油和燃料,火势一眨眼就蔓延开。




大火蔓延迅速,赤红的火焰照亮了天空,工人们的脚步一点点被困住,最终变成火焰中的一个黑点,然后倒下,化为焦尸,辨认不出人的模样。




一位亲眼目击这场爆炸的居民Eze Ikedi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回忆,这场爆炸大概发生在昨天晚上11点左右,他半夜醒来,被窗外的火焰吓到了。


他起身往窗外看,才发现附近的阿贝兹森林被“巨大的火焰”笼罩,“大火甚至窜进了灌木丛,我们都看得到里面有人,但是没有人逃出来。”



村民们匆忙赶到附近,但因为火势实在太大了,没人敢靠近。




他们目睹100多具焦尸凌乱地散落在地上,还有几百人身上全是火苗,不断地跳跃,哀嚎尖叫不止,被送去医院治疗。



这些焦尸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了,有的根本辨认不出来模样,家人想认尸都认不出来。



起火原因目前不明,政府也正在积极调查中。


经过彻夜灭火,黎明过后的第一缕阳光重新照射在炼油厂的土地上,却宛若地狱人间。



炼油桶、站台、树木全部被烧成了灰烬,遍地都是烧得焦黑的人体尸骸,有的烧得只剩躯干,有的半边脸都没了,有的只剩四肢,十分惊悚、震撼。



经过火焰的吞噬,绝望的叫声全被吞没,站在这一片焦黑的土地上,附近的村民、前来认尸的亲属、消防员、政府官员陷入无底的沉默,全被眼前惨烈的一幕震惊,久久不能恢复。



当局透露,据初步统计,现场至少发现了100具焦尸,还有150人左右严重烧伤,已经分批送往附近医院救治,死伤人数恐怕还会上升。



很多亲属听到炼油厂发生爆炸,第一时间已经前来认领遇难者的尸骸,捡回家下葬了,这部分的死亡人数也还没有统计进去。



尼日利亚国家石油资源专员古德勒克·奥皮亚(Goodluck Opiah)表示,这场爆炸大火夺走了许多年轻人的生命。


“目前,我也无法确定死者的人数。”



这家“夺命炼油厂”的所有人——奥肯泽·奥尼沃克现在已被伊莫州政府宣布通缉。



非法原油炼制产业有着致命后果,这些原油通常都是从大型石油业者们纵横交错的管线接取, 在简陋储槽炼制成油品. 程序复杂而危险, 已经造成了许多致命意外事故,。



2021年10月,里弗斯州也有一家炼油厂突发爆炸和火灾,造成至少25人死亡,其中还有一些人是儿童。



(现场一辆运油车的火还没有熄灭,里面全是偷来的油)


不仅如此,非法炼油厂还污染附近的地区; 当地农田、溪流及舄湖, 早已饱受石油泄漏破坏。



因为这些非法开采原油和破坏管道的人,尼日利亚每天平均损失20万桶原油,超过其产量10%。


虽然这一场人祸的遇难者全部都是炼油厂的员工,但是这场爆炸也严重影响当地社区人民的生活。



住在这附近的居民,原来都是农民和渔民,非法炼油厂设在这里,不仅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更影响了居民们的正常生活和环境。


经营这种非法炼油厂的人,大多来自隔壁的邻国,政府也呼吁年轻人,不要冒着生命危险,从事这种“自杀式”谋生行业。


希望这一场突如其来的致命性爆炸火灾,能够成为一个教训,悲剧不再重复上演。



联系时请说明是在「百事通华人资讯网」上看到的,谢谢您!

| 0 人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